THE LATEST INFORMATION
| 新闻动态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参与组建科技特派团和特派员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其中,广西三江科技特派团特色淡水鱼产业组由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产养殖领域专家组成,由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秋明担任组长,以“助力特色农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为使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服务工作。通过技术培训、示范点建设、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该团队显著提升了当地特色淡水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广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指导村民如何开展陆基圆池流水养殖罗非鱼和鲤鱼。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科技特派团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结合当地“稻田养鱼”传统产业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科技服务。团队针对性设计了“南方地区稻田鱼鳖综合混养技术”“稻田养泥鳅技术”和“稻田养螺技术”等专题培训课程,向农户详细介绍品种选择、养殖技术要点及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培训内容不仅涵盖基础养殖技术,还强调了其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引导农户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注重品质和生态保护转变。采用“课堂培训+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与农户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技术推广效果。在田间指导中,团队足迹遍布三江侗族自治县15个乡镇。例如,在八江镇指导陆基圆池流水养殖罗非鱼尾水净化处理技术,通过优化过滤系统和水生植物配置,解决了养殖尾水排放难题;在程村乡大树村稻田养殖泥鳅技术示范基地,针对泥鳅生长周期中的水质调控、饵料投放等问题提供精准指导;2025年4月,深入田间检查冬闲田养鱼效果,为后续养殖模式优化积累数据。此外,还在凤凰村指导陆基圆池流水养殖罗非鱼和鲤鱼,在汾水村指导种植牧草喂养草鱼,全方位助力安博体育当地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
科技特派团与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分析研究需要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凝练技术发展需求,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在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制定了《稻藻虾综合种养技术规程》《黄鳝大棚小圆池养殖技术——企业标准》等5项标准,其中《稻藻虾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已成为广西团体标准;同时指导编制《三江稻田鲤鱼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在陆基圆形池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等技术攻关中,获得“一种陆基高位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池”“一种黄鳝养殖循环水系统”等5件实用新型专利,相关研究成果《广西稻田鱼鳖混养技术——三江侗族自治县模式》《聚集乡村振兴稻田养鳖的致富新路子》等2篇论文分别在《渔业致富指南》《广西农学报》等期刊发表,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
示范点建设是科技特派团工作的重要抓手。团队与当地特派员合作,共同建立多个技术示范点,形成“高校专家+地方特派员+农户”的农业服务共同体。在三江县华强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不仅展示了陆基圆池养殖技术的实际效果,还成为周边农户学习观摩的样板。
在示范点建设中,团队注重培养当地技术骨干,三江县华强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吴国军在团队指导下熟练掌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2023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农户奖”。此外,团队还在分水村投放鱼苗开展稻田养殖,进一步扩大了示范效应。
科技特派团的工作直接推动了当地特色淡水鱼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品牌建设。团队指导全县20家稻鱼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三江稻田鲤鱼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24年,已有13家企业通过认证,覆盖12个乡镇14个村,认证面积达3万亩,占全县稻田养鱼总面积的40%。通过引入稻田鱼鳖综合混养、稻田养泥鳅等新型种养模式,帮助农户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在品牌建设方面,团队重点打造“三江稻田鲤鱼”区域公共品牌,该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品牌强度796,品牌价值达2.00亿元。同时,指导三江侗族自治县做好稻渔文化节活动,促进渔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2022年协助举办的“第四届广西稻渔丰收节暨庆农民丰收三江稻渔文化节”吸引众多游客,活动以“传承稻渔文化,共享丰收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展现了侗乡稻渔文化独特魅力,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生态振兴是科技特派团工作的重要成果。团队推广的“水稻—绿肥—渔”立体种养技术,将水生绿肥红萍与稻田养殖结合,形成“红萍固氮、萍藻饲渔、粪便肥田”的生态循环链,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陆基圆池养殖尾水净化技术的应用,使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保护了山区水资源环境,实现了“养殖增效、生态保值”的双赢。
在人才振兴方面,科技特派团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为当地培养了一安博体育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技术骨干。团队不仅直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养大户,还通过“共富帮带团”机制结对帮带73名本土科技人员。三江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莫洁琳在团队指导下,业务能力显著提升,获全国第三届“最美渔技员”荣誉称号;14名本土人才在团队带领下获得全国第四届范蠡科技进步奖和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奖,形成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此外,团队还利用成员单位优势,组织6名本土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省外异地培训班,组织49名本土人才通过2023年全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培训班(线上)培训并考试合格,获得检疫员证书,进一步提升了本土人才的专业素养。
组织振兴同样取得显著成效。科技特派团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水平。通过组织“稻田养鱼文化节”“技术分享会”等活动,不仅传播了现代农业技术,更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有效增强了乡村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服务三江侗族自治县之初,成员走进侗族村寨与农户交流,了解稻田养鱼传统技法、产量、销路等,记录养殖难题。走遍15个乡镇,采集水样、分析土壤,掌握水文气候对淡水鱼生长的影响,为技术方案制定奠定基础。这份务实作风在关键时刻彰显力量。2025年7月,三江侗族自治县因持续强降雨,部分稻田养鱼示范点和养殖基地受灾,鱼苗存活率大降,农户损失严重。特色淡水鱼产业组联合绿肥产业组向三江侗族自治县特派团科技示范基地赠送一批大规格鱼种,协助示范基地开展水灾后的恢复生产,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为民”的初心。
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团的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技术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特派员制度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科技力量”。(韦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