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TEST INFORMATION
| 新闻动态 |
上海市黄浦江西岸与外环路之间,建设中的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拔地而起的新楼中的一幢,门前大屏上闪动着“上海创智学院欢迎新同学”的显眼大字。
9月11至13日,在这里举办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成立才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拿出了一份亮眼的周岁成绩单:一口气发布了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全球首个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面向下一代大模型开源AI基础设施等7个人工智能新成果,引来各方关注,也让更多人走近这一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项目。
比之亮眼成绩单,更打动人心的,是在这个新型空间里涌动着的年轻活力,一个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新生态。
“我家离学院可不近,有20公里呢。前几天打开打车软件,查看过去一年的出行记录,自己也吃了一惊,一年里,竟有350天左右时间跑这里,最早一天是早上5点40分就到了。”作为上海创智学院的全时导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刘鹏飞笑着说。
“我们正站在三个低概率事件的交汇点上。”刘鹏飞这样告诉他的学生,第一个“低概率”是赶上了千年难遇的智能革命时代;另两个“低概率”,就是遇上了“把原本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要素聚集在一起”的创智学院,有了最重要、最充分的资源支持。
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上海市的全方位资源保障,上海创智学院正在建设高标准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中台和工程中台,打造“基础资源一核心能力一应用落地”的开源开放智算生态,让大模型跑在中国芯,让AGI基石全球共享。据悉,学院目前建设算力及10PB级数据中台,已可高效支撑师生科研任务的有效推进。
对于上海创智学院全职导师、智元机器人公司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来说,选择回国、落地上海创智学院,就因为他专注的强化学习和具身智能研究要从“论文概念”走向“真实系统”,除了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有硬件、本体、数据和场景。而创智学院作为国家级平台,可以把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以创智-智元联合实验室为载体,通过共享真实数据与算力,联合培养学生和产业实习项目,加上开放开源和国际合作,可以将团队构建的高性能强化学习系统性能得到持续提升,让“展示台上的技术”真正变成“产线上的能力”。
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AI基础设施……创智学院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当前最受关注的几大研究方向、设施资源。同时,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一批具有创新锐度、科研抱负、韧性素养、充满育人激情、影响力导向的顶尖青年人才。目前已有全职全时导师81位、兼职导师130多位、产业导师120多位,而这支“实战型”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才36岁!
一年前,当“上海创智学院”横空出世时,许多人都很好奇:“这究竟是一所什么学校?”
虽然刚满一周岁,学院目前已遴选800多名博士生,其中,不少是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的直博生,在此接受创智学院的联合培养。除了已就读的2024级和刚入学的2025级学生,学院甚至还有298名拟录取的2026级学生。
“一年四季”都招生,这是创智学院的特色。院方构建了以“家国情怀、创新胆识、内在驱动力”为核心标尺的多元化遴选生态,以创客大赛、训练营等形式为主战场,面向本科高年级、硕士及博士一年级学生,实施“项目制”实战遴选,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鉴别学生的创新勇气与工程能力。
一年来,学院共举办了5次招生营,报名3300余人,录取学生覆盖45个学科、专业及领域,为学科交叉融合与颠覆性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
“如果学生一来就问‘毕业要发几篇论文’,我们大概率会劝退他。”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说,学院不以绩点、学历背景作为“硬指标”,不设“学科壁垒”,选拔学生时重点关注其抱负、勇气、格局、潜能和风险认知短路等,希望找到“敢担安博体育网站当、有抱负、能扛风险”的“非共识型”人才。
来创智学院,让2024级直博生王殿仪对科研的理解从“沿着导师既定方向做论文”,变成了一定要做“真正的前沿、一流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可以自主立项,紧盯最前沿的问题,与年轻而一线的导师密切互动,在高认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断开拓边界;充足的算力让想法能快速验证,学院搭建的创业社区把我们和企业资源深度连接,加快了认知迭代与价值转化。”
“00后”王殿仪目前已是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他牵头立项,三个月一迭代,该智能体已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团队的多模态高效训练算法和模型架构,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并获得高度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华为专利。眼下,他正在计划基于这些成果开展创业探索。
“我们要创造出能与人深度共情地机器人伙伴,带给人类最佳交互体验。我们将是改变世界的一支团队!”2024级博士生叶宇翔在向评委介绍他担任CEO的“万物灵犀”项目时,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与自信。
叶宇翔的项目团队中,汇集了计算机、机械、力学、设计等不同专业的伙伴,技能构成上做到了机器人开发的全栈覆盖。“最为关键的是,我们都有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想法!”立项五个月,“万物灵犀”迭代了两个版本,正式版本赶在学院一周年时发布,令叶宇翔满心喜悦和自豪。
如何培育好这群创新好苗子?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吴力波教授介绍,学院采用突破常规的“阵地式培养”:集中开设核心基础课、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交叉等20门课程,为了知识更新,过去一年已完成17轮次迭代;建立“导师+学生”双线学术交流机制,“抬头见大咖,转身即交流”,学术沙龙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
有意思的是,学院研制了学术成果“影响力指数”评价体系。用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的话说,评价学术不唯论文,还要看开源社区的下载量、模型使用量,有产业影响力的用户数、客户数,以及社会影响力和战略贡献,“这样才能真正激励新一代人才的突破性创新。”
为了培养“大胆”精神,学院为学生“兜底”,不设置强制性学制和最低学习年限,而是采用科学严谨灵活的学位评价标准,对高挑战项目宽容失败;与企业合作的“学生订约”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获得工作机会,以便激励其在读博期间敢于冒险、挑战前沿。
学院全面采用“学术+产业”导师组培养机制。学术导师负责课程修读指导、科学素养培养和学术思维拓展,产业导师负责项目实践指导、产品思维拓展和技术前沿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也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提出将院外专家作为导师的需求,还可以根据研究进展和需求更换导师和课题——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方案“一生一策”,已成为学院与生俱来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
年轻的AI使用者、研究者、创业者扎堆的创智学院,新知的密度、思维碰撞的频度、创新的活跃度,总会前所未有地浓厚。
课堂内外,目力所及,有“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的思政引导,有“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事情”的理想激励,工作学习都有了强大的自驱力,去挑战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科研,经受产业实战的锤炼。
导师刘鹏飞记得,项目攻关阶段,师生团队走出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晚,11点、12点、凌晨1点……有一次深夜头脑风暴后,学生们“整齐划一”地拍照白板上讨论记录的场景,让他深深感动。
“人人有一种‘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精神状态。这是真正的师生共创,因为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刘鹏飞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这里当做了家的缘故。”
“原来,一群年轻人的生命力聚到一起,自然而然就突破了风险的边界。”今年3月才到创智学院担任全时导师的冯恺睿感悟道:“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专注于前沿学术的同龄人,30岁的我也被年轻的学生激发起了好胜心。我终于明白,我期待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下获得的小成安博体育网站果,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科研要经历“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是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信条。学院为此努力探索前沿研究和产业价值密切链接的模式,搭建一流产业阵地,目前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达5亿元人民币。依托创智未来中心打造从培育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人民币的注入。
在全时导师印真眼里,创智学院有着最好的创业创新生态。通过灵活的师生互选机制,老师与学生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写代码、打螺丝、吃夜宵。有学院环境支撑、政策支持,他组建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在一年内就从零开发了多款模块化群体机器人系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成果,创建了三家公司,还获得了多家机构的投资。
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认知、高密度资源集聚,产学研体系、师生关系乃至人的固有思维壁垒都经历着重构,在这样的创新生态里,这样的成果涌现、人才快速成长故事,绝不会是“低概率”事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