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TEST INFORMATION
| 新闻动态 |
中国网7月21日讯 (记者 王瑞芳)近日,在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调研行中,记者走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感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带来的深刻变革。
这里没有传统工厂的机器轰鸣,更像一座“未来车站”:云端调度平台的数据在屏幕上实时滚动,数字孪生轨道线在服务器里呼啸而过。以高速列车产业“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核心,国创中心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成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国创中心不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升级与技术扩散。
数字化赋能让创新之路更宽阔。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国创中心聚焦国家战略,坚持“创新、聚智、协同、辐射、共享”原则,依托“技术研发、制造服务、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平台建设,串联“策源圈”“朋友圈”“共创圈”“互惠圈”“赋能圈”五个圈,五圈协同发力,促进科研项目加速孵化落地。
国创中心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突破点,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策源圈”,旨在打通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打造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核心枢纽。
立足产业基础与未来需求,国创中心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破解“卡脖子”问题为使命,通过强化概念验证中试-产业的平台能力建设,推动共性技术攻关与信创工程落地。同时,联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持续凝练技术方向,引领行业变革。
目前,国创中心已布局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验证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材料与结构轻量化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技术、列车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人机协同与人因安全技术、轨道交通多系统综合能效优化技术等七大技术方向,并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中,推动形成产业可落地的实施方案。
围绕聚智关键词,国创中心着重凝聚各方智慧成果,打造轨交行业高质量朋友圈。
国创中心依托国自然企业联合基金,充分发挥“出题人”作用,吸引全国顶尖“答题人”。落实国家战略、汇聚顶尖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引导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行业科技人才。
2024年至今,已在全国征集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领域指南900余项,实现40项中国中车原创技术培育,并聚集了一支60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
国创中心以“强核心、大网络”人才集聚模式,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协作,实现“创新-产业-人才”的深度融合。
聚焦“协同”关键词,国创中心以协同为纽带,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校企联合、跨域协作、赛事驱动、资源整合等模式,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形成多主体联动、多要素聚合的创新共同体,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如:与北京交通大学在电气电子相关领域构建了联合实验室;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协同,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前沿实验室”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铁创新中心”;
在项目牵引协同研发方面,以中国中车十年培育专项为牵引,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共计46家,600余人专业技术团队共同进行培育专项协同研发;以国家科技部等多个部委指导举办的国家级“双创大赛”为载体,协同轨道交通装备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国创中心以“辐射”为支点,筑牢产业链安全韧性,着重打造“赋能圈”。聚焦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构建健康评价体系与统一认证规则,强化中车战略供应商生态;通过检验检测平台整合资源,以制造服务业赋能产业链;围绕共性技术、未来技术方向和产业布局,牵引同源技术向行业内外辐射。
在供应商统一认证方面,面向6000余家核心供应商、2000多种产品品类,制定统一认证规则,推动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简统化;在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产业链健康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健康度评价模型和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开展企业试点验证,通过专家论证;动态识别存在问题和断链风险,指导补链强链方向;在技术辐射上,通过共性研究,以“会员制”合作模式,为中车21家核心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辐射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引进培育孵化9家科技型企业。
聚焦“共享”关键词,国创中心积极打造“互惠圈”。围绕共性技术交流、新兴技术追踪、国际合安博体育作、教育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机制,促进行业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形成全球化的创新资源网络。
同时,国创中心发挥牵引作用,开创“会员制”模式,聚焦轨道交通行业关键共性基础技术,形成“凝练共性需求-共同资源投入-协同开展研发”的合作模式;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国创中心通过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人员互访开展学术交流或联合研究等方式,提升国创中心能力。在中泰两国科技主管部门推动下,国创中心在泰国农业大学设立高速列车技术课程,有效推动高速列车技术教学培训在泰国落地生根。
“五圈”协同发力,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国创中心联合中车戚墅堰研究所联合开发新型ADI车轮,已进入试验验证阶段;与四方法维莱公司成功研制高速低碳受电弓,目前已在CR450高速动车组装车应用。
高效协同也发生在“云端”。资源虚拟化、能力服务化、过程协同化,不但降低了研发成本,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应用周期也更为缩短。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在电力、工程机械、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规模化应用,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应用正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七成以上,技术迭代随之加速,自动驾驶、5G通信、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正全面赋能列车运行。
面临发展机遇,国创中心整合全球轨道交通创新资源,以开放、国际化、专业化的协同创新网络,持续推动高速铁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国创中心没有下班铃声,只有数据在持续奔腾。在这里,产学研的协同转化像一列高速列车,载着中国智造,驶向更广阔的世界。